当相机捕捉到亚洲黑熊的憨态,当阴平村的古廊桥映出游客的笑脸,当落衣沟村养蜂人的期盼融入暮色——这个夏天,西南大学国家公园青年社会实践团的足迹,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山林与村落间,勾勒出一幅青年学子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图景。7月25日至29日,这支由风景园林专业师生组成的实践队,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纽带,在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协同探索中,书写着青春与大地的对话。
秘境寻踪:在科研一线触摸生态温度
“每一张红外相机照片,都是大自然的明信片。”在唐家河自然教育中心,科研监测科科长肖梅的讲解让实践团成员们驻足沉思。从红外相机网络的构建逻辑到珍稀物种栖息地修复技术,从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到公众参与机制,一个个具体案例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变得可触可感。
深入野外的调研更让学子们体会到守护的艰辛。在海拔1500米的山林间,成员们激动于亚洲黑熊的憨态,也体会着科研工作者的日常:“每一次数据记录都藏着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步山路都写着守护的执着。”当镜头捕捉到班羚警觉的眼神,队长黄智胜在笔记本上写下:“国家公园的边界里,不仅有生灵栖息,更有一代代守护者的青春。”汗水浸湿衣衫时,他才真正读懂 "绿水青山" 四个字的重量——那是一代代人用脚步丈量的责任。

团队成员深入野外观测
乡野问策:探寻村落与自然的共生之道
实践团的宣讲台搭在了村头田间。成员们用家常话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的发展思路。从唐家河的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旅游产业,到农业绿色发展对乡村长远繁荣的意义,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一位大爷感慨道:“以前只知道守着这山水过日子,没想到这里面藏着这么大的学问,往后咱更得好好保护。”
阴平村的古吊桥旁,民宿老板陈大姐的话道出了发展的机遇与困惑:“游客喜欢我们的老房子和果子,但路太窄,大巴进不来。”实践团发现,这个紧邻唐家河的村落,凭借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与“户分类、村收集”的垃圾治理机制,已形成成熟的生态旅游模式,但河岸零星的塑料垃圾与单一的观光项目,暴露了可持续发展的短板。而在落衣沟村的玉米地旁,养蜂人蔡师傅的蜂箱排列整齐。“蜂蜜好,但愁销路,也怕玉米种多了影响山林。”实践团调研显示,这里的中蜂养殖作为“大熊猫友好型产业”,虽获政策支持,却受困于技术门槛与销售渠道,而公路边坡的建筑垃圾,更成为制约环境提升的痛点。

团队成员与村民交流农产品售卖情况
夜幕下的总结会上,队员们将调研笔记摊开:阴平村依托古建资源发展旅游,但存在业态单一的隐忧;落衣沟村深耕生态农业,却受限于技术与销路。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问题,成为学子们思考的起点。杜文武教授结合这两天来的社会实践及国内外国家公园知识进行了分享,为同学们搭建了理论认知与实践体悟的桥梁。

团队成员夜话村落发展
校地协同:让青春智慧融入长效发展
“以实践育人为核心,以专业服务助生态保护,以唐家河经验为样本形成示范模式。”在学院与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授牌仪式上,学院党委书记周建华的话点明了工作的未来方向。该基地将成为生态保护人才的孵化皿,让学术研究扎根大地。
实践团与保护区管理处的座谈会上,一份包含十条建议的《社区高频问题汇报》引发热烈讨论。实践团成员们提出的建议直指核心:为阴平村设计“生态旅游 + 农产品采摘”线路,打造落衣沟村“国家公园”特色蜂蜜品牌,建立“国家公园讲解员”培训计划让村民参与自然教育等等。管理处对团队的调研成果表示高度认可,并就问题成因进行补充说明。相关负责人指出,部分情况受资金和政策所限,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长效平衡机制目前仍在不断完善之中。杜文武的总结道出了实践的深意:“唐家河片区在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方面,具有双重宝贵价值,建议未来应关注国家公园与毗邻区域协同治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以及群体受益机会均等核心问题。”

实践团调研汇报
从科研监测的一线观察到社区发展的微观调研,从政策宣讲的基层实践到解决方案的专业输出,这支青年实践队以 “三下乡” 为桥,让学术智慧扎根山野,让青春力量服务生态战略。这场青春与大地的对话,还在继续——因为守护生态的接力棒,正传到青年手中。

团队成员与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合影
初审:徐耀庭
复审:许淑雅 杜文武
终审:王强